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

《學會專案管理的11堂課》筆記

一、專案概論

1.專案是一暫時性的努力行為,其目的是為了完成一項獨一無二的產品、服務或結果。


2.專案生命週期四階段:

(1)定義:目標、標準、構想

(2)規劃:預算、時程、資源、風險

(3)執行:進度報告、專案預測、表現評估、變更控制、團隊管理

(4)結案:產品移交、資源歸還、文件歸檔


3.專案的五個流程群組:

(1)專案起始:

  • 確認專案取得授權
  • 指定專案經理
  • 找出專案利害關係人

(2)專案規劃:

  • 確認專案範圍
  • 預估專案成本
  • 發展專案時程
  • 找出潛在風險及相對因應措施
  • 制作專案管理計劃書

(3)專案執行:

  • 依照計劃執行專案工作
  • 定期召開專案各式會議
  • 管理專案團隊
  • 管理專案利害關係人
  • 尋找外包 / 下游廠商
  • 定期進行專案稽核

(4)專案監控:

  • 比對進度與原定計劃
  • 分析差異原因
  • 找出根本解決方案
  • 管理專案變更

(5)專案結束:

  • 取得專案成果驗收報告
  • 結束廠商和約關係
  • 檢討專案整體表現,撰寫經驗分享,供其他專案參考
  • 整理專案文件歸檔
  • 歸還專案成員與其他資源
  • 正式宣告專案終止




二、專案成立

1.專案核准證明(project charter)是一份正式宣布專案成立的文件,內容包括:

(1)專案名稱

(2)專案經理

(3)商業需求

(4)專案目標

(5)產品描述

(6)專案完成標準

(7)重大里程碑

(8)大致預算

(9)大致時程

(10)假設與限制

(11)初步風險

(12)簽署人




三、專案規劃

1.專案規劃步驟:

(1)規劃專案管理基本原則:專案各式管理計劃書。

(2)定義專案範疇:專案範疇基準。

(3)預估專案成本:專案成本基準。

(4)發展專案時程:專案時程基準。


2.專案管理計劃書的內容具有:

(1)原則性:組織內部所要求專案管理基本要遵守的原則。

(2)專一性:不同專案有其特殊性。


3.各項專案管理計劃書原則性的內容:

(1)範疇管理計劃書:說明專案範疇的方法,包括如何收集專案需求、定義專案範疇、建立工作分解結構(WBS)、確認與控制範疇。

(2)時間管理計劃書:描述專案在時間管理上運用的流程、排程方法、工具、時程的單位、如何控制時程、衡量進度的方法等。

(3)成本管理計劃書:說明所使用的成本管理流程,成本所使用的單位、追蹤成本執行狀況的方式、花費承認的方式等。

(4)品質管理計劃書:包括品質控制與品質保證兩部分。說明在專案中如何確保專案品質、定義專案會採用哪些方法測試專案品質、專案品質保證活動有哪些等。

(5)人力資源管理計劃書:說明專案團隊的組織架構,各個職位的角色與職責、獎懲辦法等。

(6)溝通管理計劃書:說明專案溝通的方式,包括會議的時間、進行的方式等。

(7)風險管理計劃書:定義專案對風險管理採取哪些流程,說明個流程的內容、定義收集風險項目的方式等。

(8)採購管理計劃書:說明使用哪些流程進行採購等。

(9)流程改善計劃書:定義如何提出改善建議、審核人員等。

(10)專案變更管理計劃書:說明專案變更的流程,如何提起變更需求等。

(11)專案建構管理計劃書:定義如何做版本的控制等。




四、專案範疇

1.專案範疇(project scope)指的是,為了要完成專案最後產出,所需要做的所有工作。


2.專案範籌說明書應包含:

(1)專案源起:專案興起的原因,為什麼而有此專案,是要解決什麼問題?還是要創造哪些利益?亦即說明專案的商業需求。

(2)專案目標:專案要完成什麼事情,得到什麼結果。

*採 SMART 原則:S明確的、M可衡量的、A可達成的、R真實的、T有時間限制的。

(3)專案產出

(4)產品概述:專案所要產生的產品、服務或是結果是什麼。

(5)專案時程

(6)專案成本

(7)專案組織

(8)專案風險

(9)技術需求

(10)專案利害關係人

(11)假設

(12)限制

(13)完成標準

(14)專案里程碑

(15)專案資助人確認


3.定義範疇時,務必要排出優先次序。


4.工作分解圖(WBS):以專案開始,使用類似族譜方式,往下展開專案的各個產出項目,直到足夠清楚為止。展開到最底層的項目,稱為工作包(work package)。WBS 上的工作,就是專案必須進行的工作。

*由產出開始拆解,產出與產出之間沒有特定的時間前後關係。



5.針對每一項在 WBS 上的元素,還需要製作一份工作分解結構說明表(WBS dictionary)。它描述每一個元素到底在做什麼、由哪個單位負責、所需要的資源、時間、品質的要求、驗收的標準等。


6.流程分解結構圖(PBS):類似於WBS,但不同在於拆解細化的方式。它是根據專案進行的過程,依時間前後進行拆解。




7.責任矩陣(RM)或責任指派矩陣(RAM):利用二維矩陣,將工作細目與專案成員的責任種類清楚呈現。每一項工作都要指定負責人,而且只能有一位負責人。

*RACI Chart 分為四種責任種類:
R負責
A當責:對這件事負起滿意的責任,通常是負責角色的上司。
C諮詢:可以向他請教尋求協助。
I知會:對此項工作有需要了解,因此對於工作進展必須定期和他通知。






五、成本預估

1.估算成本的方法:

(1)巨視法:利用過去相類似的專案,或採用業界一般標準粗略估計。

(2)微視法:先利用 WBS 將專案範疇展開至工作包後,找對該工作包熟悉的人,針對一個個工作包詳細預估成本,再將工作包往上累加以計算出。

(3)階段預估法:在每一階段將結束前,以微視法預估其下一階段的成本逐步推進。


2.專案預備金:

(1)風險準備金:處理已知風險發生的因應措施。屬於專案成本,依據風險應變因應計畫預估,專案經理有權動用。

(2)管理預備金:處理未知風險的費用,不屬於專案成本,依據過去經驗,預估一個百分比,作為管理預備金。此筆金額必須經由專案資助人核准後,才能動用。




六、時程發展

1.專案時程發展步驟:

(1)定義活動:活動清單

(2)排序活動:專案網路圖

(3)估算活動資源:資源分解結構

(4)估算活動工期:活動工期

(5)發展時程:專案時程


2.活動定義由工作包開始,找對該工作包熟悉的專案成員分析,要完成該工作包需要進行哪些活動。


3.排序活動的邏輯關係:

(1)前後(FS)關係:當活動 A 做完,活動 B 才能進行。

(2)SS 關係:兩個活動同時進行。

(3)FF 關係:兩個活動同時完成。

*活動間的關係可加上提前(-X)或延後(+X)


4.估算活動資源前需要的資料:

(1)專案資源限制

(2)專案資源行事曆:紀錄所有資源可利用的時間。


5.安排資源的考量點:

(1)由最底層開始,底層活動安排完資源,再逐層累加上來。

(2)一次只考慮單一活動,且是在正常情況下

(3)同時考量各種解決方案,決定最合適的方式。


6.估算活動工期的考量點:

(1)考慮單一活動即可,不要預期前一個相關活動的完成,這樣會加速此活動的進行。

(2)依據已分派資源做為預估工期基礎。

(3)一天工作八小時,不考慮加班。

(4)積極型活動預估,採八成把握可以完成的工期,不需達 100%。

(5)不需預先加緩衝時間,以應付意外狀況。

(6)預估時間單位要統一。


7.專案時程網路圖:將專案所有活動,依照預先排好的順序,有系統地呈現。通常專案活動由最左邊開始,一直畫到最右邊專案結束。以節點表示活動,箭頭表示關係。




8.網路圖完成後,將每一個活動預估工期記載在活動節點上,依照活動順序累加下去,由左而右向前推進,即可得專案最終時程。如此可計算出每一個活動的最早開始時間(ES)、最早完成時間(EF)。


9.關鍵路徑(critical path)是指專案中最長的那條路徑,它決定了專案的總時程。在關鍵路徑上的活動,稱為關鍵活動。

要找出關鍵路徑,須從專案總時程往前推算,計算出每一個活動的最晚開始時間(LS)、最晚完成時間(LF),找出完全沒有延遲時間的活動,將這些活動路徑串連起來,即可畫出關鍵路徑。


10.時程壓縮的兩種方式:

(1)快速跟進(fast tracking):把後面的活動盡可能往前,提早開始。

(2)縮程法(crashing):重新檢視專案活動,盡可能縮短各個活動的工期,然後再重新發展專案時程。




七、風險控管

1.風險登錄表(risk register):記錄專案指認出的風險事件,包括風險編號、風險名稱、風險說明、風險類別、影響程度、發生機率、嚴重程度、負責人、回應計劃、建立日期、目前狀態等。


2.指認風險的方法:

(1)腦力激盪

(2)審核 WBS

(3)檢核清單

(4)假設與限制分析

(5)因果分析

(6)SWOT 分析


3.風險計劃書說明專案如何管理風險,包括風險管理流程、採用何種方式指認風險、採用何種方式評估風險、風險嚴重等級分幾類、各類風險等級定義等。


4.風險評估的方式:

(1)定性法:找有經驗的專家,對已知的風險事件分別歸類。常利用 PI 矩陣(PI matrix)工具。

(2)定量法:

  • 期望值貨幣分析(EMV):利用統計資料計算已知風險可能會產生的結果。
  • 蒙地卡羅分析(Monte Carlo analysis):利用預設的統計模型,產生亂數反覆的模擬,計算出不同結果,再利用統計分布圖預測最後可能的結果。


5.風險回應規劃:

(1)負面風險策略:

  • 避免發生
  • 轉移第三方
  • 降低發生機率、程度
  • 接受

(2)正面風險策略:

  • 發掘或創造正面風險
  • 共享經驗
  • 強化正面風險發生機率
  • 接受

(3)應變因應計畫(contingent response plan):風險發生後的因應方案。將應變因應計劃的成本累加起來,就是所謂的應變津貼(contingency allowance)或預算儲備金(budget reserve)、風險預備金。




八、專案執行

1.專案變更控制流程:

(1)提出變更需求,說明原因。

(2)評估變更,從整個專案面來考慮,詳實地把此變更的所有影響評估與紀錄下來。

(3)評估後的變更申請,經過變更控制委員會審核。各相關的部門都要被邀請至變更控制委員會審熟變更。

(4)審核通過則納入計劃,擇期進行變更。

(5)變更完畢,要驗證變更後的結果,是否如變更需求所列無誤。

(6)通知相關人員,將此變更需求歸檔結案。


2.召開有效率的會議原則:

(1)開會前先發議程

(2)不論是否到齊,準時開會

(3)開會開始先申明會議時間安排

(4)首先追蹤上次決議事項

(5)依重要次序討論議題

(6)分配決議事項負責人

(7)彙整會議結論

(8)做好會議記錄,會後分發與會者




九、專案監控

1.專案監控流程:

(1)收集專案進度與現況,比對專案計劃中的各項基準是否有差異。

(2)檢查各項計劃書,看差異是否在可接受範圍。若否,則要找出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。

(3)產生相對應的解決方案。

*找出根本原因的方式,就是不斷的往上追問「為什麼」。


2.實獲值管理(earned value management)的三個基本元素:

(1)計劃值(PV、BCWS):原來計劃中應該完成的工作總值。

(2)實際成本(AC、ACWS):實際上所花費的總值。

(3)實獲值(EV、BCWP):實際上已完成的工作總值。


3.實獲值的變異值績效指標:

(1)時程變異值(SV)= EV - PV

(2)時程績效指標(SPI)= EV / PV

(3)成本變異值(CV)= EV - AC

(4)成本績效指標(CPI)= EV / AC




十、團隊管理

1.獎勵的重要原則:

(1)盡量獎勵團體,避免獎勵個人。

(2)獎勵不必貴重,但要頻繁。

(3)獎勵的方式與禮品要恰當。

(4)獎勵要能擴及配偶家屬。




十一、專案終止

1.專案終止活動:

(1)正式公開宣布專案結束。

(2)取得專案資助人同意專案產出的文件。

(3)解除廠商合約付清帳款。

(4)關閉專案帳戶並結清專案費用。

(5)召開專案檢討會議,整理經驗傳承。

(6)評估專案團隊。

(7)專案成員歸建。

(8)專案資源歸還。

(9)整理專案文件並歸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